分类:外汇投资
潘燕兵 段刘群
可邑村位于红河州北部山区,隶属弥勒市西三镇蚂蚁村委会,国土面积9.67平方公里,居住着268户765名勤劳善良的彝族支系阿细人。该村有着360多年的人文历史,是弥勒市西部民族文化走廊的起点,是蜚声中外的两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歌舞“阿细跳月”的发源地和阿细创世史诗《阿细先基》的兴盛之地,文化底蕴厚重,民族风情浓郁。特别是1950年10月,曾经在滇南武装斗争洗礼中成长起来的可邑村人龙介仁,作为西南各民族赴京参加国庆观礼团成员前往北京,代表弥勒西山彝族儿女庄严而激动地向毛主席敬献了一套彝族阿细服饰和一面在麻布上用红丝线绣着“毛主席,我们永远跟您走!”字样的锦旗,不但表达了彝族阿细人世世代代坚贞不渝跟党走的誓言,而且诠释了可邑村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成为可邑村历史上光辉显赫的一页。多年来,可邑村干部群众以此为荣、以此为本,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作。2016年,该村荣获第三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光荣称号,同时被列为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第十六届大会考察点,成为集“全国文明村”“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诸多殊荣于一身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入选2018年“云南省15个外汇交易单特色小镇”。
面对这些来之不易的荣誉和发展机遇,可邑村的干部群众倍加珍惜,他们在弥勒市委、市政府和西三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民宗局的具体指导和大力帮助下,以民族特色为品牌,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民生改善、民族团结事业为主线,以乡村旅游发展为契机,在小天地里书写民族团结、乡村振兴大文章,坚定不移一心向党、听党的话,跟党走、感党恩,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总目标,始终坚持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相知相亲相惜、交往交流交融,使各民族之间真正形成“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局面,让相互之间交往与合作的密切程度前所未有、和融兴盛,使全村呈现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产业兴旺的和融兴盛局面。
多方合力强基础
谱写彝村新篇章
强化组织领导,巩固民族文化基础。为了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弥勒市委、市政府及西三镇党委、政府周密构思、系统规划,将创建工作作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来抓,及时召开动员大会,广泛做好宣传发动,迅速统一镇、村干部群众的思想。成立了由行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责任部门具体抓的“西三镇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镇、示范村工作领导小组”,抽调精兵强将组建创建办公室,保障日常创建工作的有序开展。并根据创建要求,结合西三镇、可邑村实际,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了创建目标,落实了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工作任务,做到层层分解落实创建工作,形成党委、政府主导、全民共同参与创建的良好格局。同时,召开村民大会,研究制定了《村规民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通过梳理原有制度,查缺补漏,进一步完善了可邑村民族工作的组织建设、制度保障、创建步骤、责任落实等工作,实现了可邑村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社会化。
发展民族经济,促进民族和谐。曾经的可邑,是一个典型的高寒贫困山区村,人迹罕至,自然条件封闭,村民常常会说:“我们这里是鸟不拉屎的地方,艰苦的生活何时才是个头啊……”2013年,“美丽家园”建设的东风吹到了可邑村,可邑村依托这一有利契机,立足自身实际,对老村房屋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提升,对32户危房户实施拆除新建。同时,他们还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对村庄道路、给排水、绿化、人畜分离居住等公共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设施进行改造建设,在全市率先实现了“民房宜居、道路硬化、街道亮化、沟渠净化、环境绿化、村庄美化”。并先后建成旅游专线、密枝山栈道、虎啸山林、水景观、祭火广场、彝族阿细博物馆、相思桥、游客服务中心、真人CS项目、森林酒店、帐篷酒店等旅游景观和功能服务设施。为了进一步提升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可邑村始终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创建工作与改善民生相结合,切实把创建工作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精准发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多方合力、精细谋划,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他们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把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作为主导产业,采取“公司+小组+农户”的模式,引进龙头企业,打造可邑小镇旅游景区,2014年10月,该景区正式营业,进一步促进了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业做大做强,促进当地劳动力就业和群众增收致富,助推可邑村乡村振兴全面发展。2017年12月,可邑村启动全省特色小镇建设项目,规划面积4.19平方公里,核心建设区0.8平方公里,辐射带动法依哨、蚂蚁哨、花口等15平方公里的所有村寨,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产业的再次腾飞搭建了平台。
依托资源谋发展
产业主导强“引擎”
可邑村森林覆盖率达85%,“古木参天,幽幽庭院,置身可邑,犹如身处仙境。”这是游客对可邑的评价。可邑村有密枝林和烽火台等多处景点,自然景观优美,传统民居形式与村寨聚落格局基本保持传统风貌,给了可邑人民发展的灵感和活力,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创建活动中,可邑村始终坚持把自然生态优势、人文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走产村融合、文旅融合、农旅融合之路,以开展和谐民族团结工作为载体,按照凝聚价值共识、倡导爱党爱国、注重文化浸润、加强法制建设、推进民族团结的工作思路,在本村干部群众和广大游客中增强“五个外汇交易单意识”(广大群众爱国意识、团结意识、公民意识、法律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族群众在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中互帮互学、互尊互谅,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良好氛围,立足民族文化谋发展,提高村民发展生产、勤劳致富、支持公益的积极性,振兴乡村经济。
紧扣增长点,巧用“创意”涨“身价”。镇、村充分发挥民族工作领导小组的机制优势,深入落实国家出台的系列惠民政策,健全长效机制,持之以恒地抓好民族团结进步这项涉及根本性、原则性、基础性工作,紧扣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增长点,凝聚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强大合力,打破以往村小组“粗放式”经营模式,转为“集约式”管理,实行“党员帮扶带富工程”,由文化素质高、致富能力强的党员与村中生产经营、种植养殖、贫困户结成创业帮扶对子,帮助申请“贷款”,交流致富经验,重点扶持以餐饮、住宿、文化产品为主的旅游延伸产业,切实抓好文化旅游事业、村民就业创业、社会民生保障等富民安民工作,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先后在蚂蚁、可邑带动15户群众发展了农家乐,年收入可达5万元—10万元。同时,大力实施“人才培养”工程,投资60万元,建设可邑农特产品展销中心,依托平台定期组织开展“中国农大博士村村行”专业现场教学活动,从回乡大中专毕业生、专业合作社和产业协会负责人、种植养殖大户、大学生村官等群体中,每年选拔培养1名—2名“产业型”“绩优型”“示范型”产业模范典型,积极引导党员群众盘活房产、地产、山林等资产,积极培育和选好产业“领头雁”,用好用活“产业尖兵”,实现支部引领、大户带小户、强户带弱户、富户带贫户的发展模式,着力培育党建引领的“产业型”发展典型,精准实施惠民、富民措施,增强全村彝族群众的获得感和凝聚力。目前,该村共打造和培育出从事种植、养殖、运输的党员脱贫致富带头人20余户,培养土专家人才50余名,有专门生产加工刺绣品、制作民族乐器的熟练技术能手40余人,申报创建刺绣微型企业1个,进一步补齐了人才短板,辐射带动蚂蚁哨、法雨哨、小龙潭、花口等农家乐、羊汤锅、度假村、传统民族服饰、民族刺绣、三弦制作等第三产业30余户,力促产业融合发展与精准扶贫紧密结合,实现“扶持一户、辐射一片、带动一村”的脱贫攻坚氛围。
抓牢核心点,聚焦“优势”造“品牌”。在推进创建工作中,该村始终坚持以是否有利于增进“五个认同”(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是否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前提、为出发点、为衡量标准,深入挖掘西三独特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价值,运用演艺、娱乐、节庆、会展以及文化餐饮、旅游商品、特色体验等多种形式,把阿细文化贯穿于吃、住、行、游、购、娱等环节,提升品质,形成特色,将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通过品牌形象塑造迅速转换为经济价值。引进云帆酒店管理公司、阿细蜜源等10余家中小型商家入驻,发展“森林度假酒店”高端服务、“帐篷酒店”体验式住宿、“彝家八大碗”特色餐饮、“高老庄”民族风味、“默默吧”休闲酒吧等旅游业态,辐射带动了蚂蚁、法雨哨、舍德尼三个村小组的旅游资源开发,在景区建设西三镇农特产品展销中心,开发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彝族小三弦、刺绣、挂包、银器饰品等彝族风情旅游系列商品及阿细骨头参、核桃、蜂蜜等特色旅游农特商品,带动61户农民发展餐饮、民宿、民族手工艺制作等旅游延伸产业,户均增收5万元,走出了一条“弘扬民族文化—打造民族文化品牌—构建民族文化产业—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新路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设平台,积极引导干部群众为加强民族团结、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营造良好环境。201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860.6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6万元,实现旅游收入955.69万元,就地解决可邑导游、民族歌舞演员、保安、环卫等各类服务岗位就业300余人,年劳务服务性工资收入达500余万元;5年内,可邑村集体收入增加了5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60%。
挖掘发展点,镀金“土产”变“精品”。2018年以来,可邑村按照弥勒市“一个小镇、一个特色、一项主导产业”的工作思路,借助“互联网+”行动计划,将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作作为可邑小镇景区的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的重要工作抓牢抓实,实施“党建+旅游+电商”发展模式,突出小镇唯一性、独特性和差异性,相继搭建起线上、线下两大平台,在集镇、可邑、凤凰建立“农村淘宝服务站”,在可邑村建设西三镇农特产品展销中心,依托当地土蜂蜜、核桃、阿细刺绣等农特产品物产丰富的优势,进行综合开发,包装策划一批以民族刺绣、油鸡土从、腊肉、土鸡蛋、核桃、万寿菊等为主的文化产品和农特产品,在线下,致力于打造以“西三特色”为概念的特色品牌,让“土产”变“精品”。在线上,充分整合可邑小镇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对酒店、景区、农特产品、小吃、交通运输、物流快递等旅游消费科目进行捆绑营销,通过农民生产产品—甄选产品—包装产品—互联网推广产品模式运营。同时,积极推进全镇少数民族文化、非遗文化在互联网上的传播,打造特色明、产业强、环境美的特色小镇,促进民族文化旅游产业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深度融合,同步开发互动性强的旅游体验产品和文化活动,突破旅游与创建短板。西三镇与市内多家电商对接,吸引了阿细蜜源、菊婶骨参、默默吧等网商入驻,开发销售土鸡蛋、蜂蜜、民族传统刺绣等绿色生态农产品和民族特色手工艺品,打造可邑“最美淘宝村”和西三“淘宝示范乡镇”,同时,结合全村实际,成立电子商务专业团队,深入开展调研分析,探索适合本地支柱产业触网升级电子商务的路径,发展壮大经济林果、特色养殖业、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民族文化特色手工艺产业等,围绕各村产业发展态势,结合电子商务发展市场需求,引导全镇优势产业加入到特色电子商务发展进程中。形成文旅、农旅、商旅融合的“大西三”旅游格局,拓宽就业渠道,进一步延伸民族文化旅游发展产业链,推动全镇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民族团结作示范
彝村绽放幸福花
为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巩固繁荣稳定的大好局面,使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有“颜值”更有内涵,让各族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可邑村按照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方针,切实开展巩固提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村”工作。
对村民经常性地开展爱国主义、社会道德、民族团结等宣传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关乎民族团结的一切大小事列入村规民约,抓落实,成常态。以理论政策学习为重点,开展对少数民族干部的教育。充分利用召开乡村干部工作会议时机,采取以会代训的形式,对可邑村干部、户代表进行思想教育和科学引导,促进可邑村各民族干部对民族团结有关知识的再学习,有力助推了全村开展创建活动宣传工作的开展。以思想道德建设为重点,开展对广大群众的教育。把开展宣传教育工作与开展各项中心工作结合起来,镇村干部在深入可邑督促指导工作的同时,向可邑村群众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国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国家法律法规等有关民族团结的内容。同时,村党支部从介绍少数民族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普及党对可邑村建设的各项惠民政策的角度出发,结合“民族团结示范户”“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等群众性评比活动,以提倡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引导村民把思想观念统一到民族团结、发展经济上来,在一心一意谋发展中实现民族团结,树立文明新风尚。以普及科技知识为重点,开展对广大群众的教育。为深化思想认识,提高群众增收致富能力,近年来,可邑村从培育技能型、管理型、知识型农民入手,通过外请专家、内聘技术人员的方式组建培训班,学习新型种殖技术、牲畜多发病预防、摩托车修理等技术知识,通过学习教育培训,群众的思想观念得到了不断更新,民族团结思想意识不断加强,造就了一批讲道德、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带动、敢致富的新型农民。以法制宣传活动为重点,开展对各族群众的法制教育。结合每年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宗教政策宣传月”“法制宣传月”活动,围绕党和国家的大局,市、镇党委、政府工作重心,聚焦普法重点内容,通过组织群众参加法制讲座、图片展览、法律咨询等活动,进一步提高了普法宣传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增强了法制教育的渗透力。此外,以每年一度的中国·弥勒阿细跳月节、春节阿细跳月邀请赛、密枝节等节庆活动为契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丰富活跃村民文化生活,保护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让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在党的建设引领、民生持续改善、民族文化繁荣、弘扬革命老区精神等方面作出示范,巩固创建成果,打造幸福彝村,促进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民族文化作支撑
持续发展路更宽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是构成民族实体最大的一个基本和核心特征。可邑村以挖掘、保护和传承优秀彝族阿细文化为根本,用民族文化这条主线,将旅游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连接在一起,形成相对完备的产业体系。可邑的璀璨离不开“民族文化”,旅游与文化之本相互融合,文化产业转化为旅游产业才能长久发展,这充分体现了民族地区的发展离不开民族文化的支撑,只有将民族文化的与经济建设融合起来,积极引导各组人民共同奋斗,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
民族地区离不开民族文化的支撑,“集体+个体”的壮大才能实现真正的乡村振兴。可邑村一直以来始终以浓厚的民族文化为依托,无论是之前的乡村旅游还是之后的特色小镇,都离不开民族文化的支撑,正是有了民族文化单位支撑,才有了发展的契机,可邑村紧紧抓住这一契机,用集体资产入股公司,获得了收益,村集体在管理利用这些收益的时候,除了帮助农户,更重要的是引导和带动,钱是没有生命的,但发展思路是充满活力的,只有把集体组织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带上致富路,实现家家富裕、户户小康,集体这个大家庭从真正意义上来说才能实现真正的经济发展壮大。
强化辐射带动作用才能走得长远。可邑通过实施“民族团结促经济”的工作机制,确立了“抓班子、强队伍、抓载体、夯基础,促经济、求发展”的工作思路,呈现出社会稳定、民族团结、邻里和谐的新村风,你追我赶、奋发争先的发展新局面,在成功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的同时,辐射带动了蚂蚁、法雨、花口、戈西、马龙等片区的景点打造和经济发展,蚂蚁“文化农庄”、花口“锦屏后海”、法雨“马缨花景区”、戈西“苹果沟”景区的相继建立,在全镇乃至全市形成了一股发展的强劲态势。可邑自身能够发展,更可以带动发展,具有可持续性的发展才能走得更长远。